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洗禮后,傳統的機床產業究竟還能有多少創新潛能可挖,備受關注。而創新的乏力也逐步導致我國機床市場趨于飽和,一批傳統優勢企業紛紛退出。2008年6月《綱要》頒布實施之際、給致力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床產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記者從商務部了解到,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至2008年《綱要》頒布實施前,中國機床行業的國內專利申請數量雖持續走高,但質量并未得到明顯提升。國內專利申請數量的大幅增長主要是受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量增加的帶動。據統計,2001年時,我國機床產業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在總申請量中所占比重為45.07%,而到了2008年前后,這個比例已接近60%。相反,機床產業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卻在總授權量的比重中不斷降低,從2001年的22.95%降至2008年前后不足1%。
作為老牌國企,沈陽機床廠也曾無可避免地一度沒落。這種困境在《綱要》頒布實施后開始逐漸好轉。為推動老工業基地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的提升,遼寧省知識產權局等部門與中科院沈陽計算所、沈陽東軟集團、知識產權出版社等單位合作,開展數控系統及數控機床技術領域專利戰略研究,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數控機床專利數據庫,為遼寧省內的機床企業有效開展知識產權創造工作提供了參考。
此后,沈陽機床廠更名為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沈陽機床集團),成立了技術管理總部,并設知識產權室專抓知識產權創造工作。該公司知識產權室主任陸鵬翔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為了提升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沈陽機床集團在其下設的每一個車間、每一條流水線上都培養了能夠熟練運用專利數據庫查新預警的人員。
近年來,通過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該集團每年提交的專利申請量達20余件,專利創造所產生的年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間接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其中,“龍門五軸加工中心”等一批高檔數控機床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并累計獲得57件國內外專利權。
沈陽機床集團的發展并非個案,在近年來國外機床企業在華專利申請量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我國的機床產業在《綱要》的指導下逐步完善企業的知識產權體系,完善自主創新機制,尤其是提升了在高檔數控機床、全數字交流伺服驅動的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在挑戰中收獲了知識產權果實。(記者 崔靜思)
聯系人:劉東方
手機:15169028800
電話:15169028800 ( 微信同號)
郵箱:21241043@qq.com
地址: 山東省濟南市